谁知道鲁迅的诗<提三义塔>全文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11 14:21:23
请告诉我,谢谢!

题三义塔

奔霆飞熛歼人子,败井颓垣剩饿鸠。

偶值大心离火宅,终遗高塔念瀛洲。

精禽梦觉仍衔石,斗士诚坚共抗流。

度尽劫波兄弟在,相逢一笑泯恩仇。

鲁迅先生作此诗于1933年。据人民网资料

事情的原委是:在日军侵华时期,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为了救援战争中的受伤者,于1932年2月作为“服务团长”到中国。在上海郊外的三义里战乱的废墟里,发现了因饥饿飞不动的鸽子,便带回日本,取名“三义”,精心喂养。为了表达两国人民的友善,他“期待生下小鸽子后,作为日中友好象征送回上海”。可惜这只带回日本的鸽子后来遭遇黄鼠狼的袭击死亡,博士及周围人在悲痛之余决定将其立冢掩埋。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,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,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,表达了日中两国友好的愿望。鲁迅先生于是写成上述著名诗篇。据1933年6月21日的《鲁迅日记》:“西村(真琴)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,持归养之,初亦相安,而终化去,建塔以藏,且征题咏,率成一律,聊答遐情云尔。”原题注说“三义塔者,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,在日本,农人共建之。”

诗中所表达的是鲁迅先生对中日友好的殷切盼望,然而,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年,卢沟桥事变,日军全面侵华,神州大地满目疮痍,万千生灵惨遭涂炭。时值60年后的今天,抗战胜利纪念日,重读先生的诗作,不禁唏嘘。纵观历史,中日关系屡经波折,可谓劫波度尽,但一衣带水的地缘关系,又是两国绕不去的鸿沟。近年来纷争迭起,从输油管道、教科书、靖国神社到东海油田,似乎可以预见的未来又被蒙上了一层阴影。

我只希望,在政府屡屡强烈谴责的背后,能多关注些国家的基础教育建设,毕竟,那才是国家的未来之所在;而我们在游行示威、抵制日货之后,也能静心反思自己是究竟为中华之崛起,为祖国之强盛,做出了多少贡献。

相逢一笑泯恩仇。鲁迅先生的意愿,不知在何时才能实现。

题三义塔(1933年)
三义塔者,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,在日本,农人共建之。

奔霆飞熛歼人子,败井颓垣剩饿鸠。
偶值大心离火宅,终遗高塔念瀛洲。